有關提出理由,或者更精確一點說,提出「論證」(argument)時,應注意哪些事情?本文想要推薦兩本書《學會思考,你贏定了》(2011)以及《問對問題,找答案》(2011)。兩本書不會像一般邏輯的教科書,偏於一些符號推演,可是又不容易運用到生活中。這兩本都非常口語化,特別是第一本《學會思考,你贏定了》簡單易懂,可以作為入門書。第二本稍微豐富一些,但是內容更棒,非常值得看。
《學會思考,你贏定了》一書是由Anthony
Weston教授撰寫,他是哲學與環境研究所的教授,這本書已經出版近三十年,一再更新,已翻譯為八種語言,可見備受肯定。譯者王志弘教授,譯作甚豐,本身學養非常高,因此對於這種淺白入門書,譯筆流暢。
以下簡述摘要《學會思考,你贏定了》一書的內容:
l 本書自序開宗明義就提到,這本書是在談「論證」(argument)。簡單的說,我們在作學術寫作,或甚至於與人討論,希望說服人時,我們總要提出一些理由。若以我們的日常用語來說:
n 論證=主張+理由
n 譬如,我主張同性戀婚姻應合法化,因為同性戀者應該與異性戀者同樣受到公平對待,包括婚姻權利
u 主張:同性戀婚姻合法
u 理由:同性戀者應受平等對待
l 所以,「論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會出現的說話方式。只是,有時論證清楚,有時比較差。而我們在思考「這些論證」時,包括自己與他人的。我們就需要學會一些「技巧」,來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論證。
l 全書分為九章,外加兩個非常有用的附錄。因為本書意圖以手冊的方式呈現,所以,照本書章節摘要,可以比較清楚。
l 第一章 六大通用法則
n 1. 區分前提與結論
u 要看清楚,哪些是作者的前提,哪些是結論。
n 2. 依自然順序,逐句推論。
u 每句話之間要有關連性,不要任意跳躍。
n 3. 前提必須是可靠的
n 4. 試著將論證簡潔、具體,不要過於抽象
n 5. 根據事實,不是用修辭暗示
n 6. 用詞要保持一字,關鍵字不要隨便更動
l 第二章 五個「概推法則」
n 當我們看到一些人戴上「假睫毛」,很容易說出,現在年輕人都喜歡帶「假睫毛」,這就是一種「概推」,也就是點像是歸納法。這種方式必須注意
n 1. 使用一個以上的例子
u 不能看一個理光頭的,就說現在流行理光頭。
n 2. 例子必須有代表性
u 我們不能「以偏蓋全」,特別是特殊例子
n 3. 還要注意「發生率」
u 譬如,提到這人可以賣了好多房子,很會賣。可是他賣了多久呢?與其他人比起來呢?
n 4. 注意統計數字
u 譬如,人類壽命不斷攀升,到了民國150年,就會到200歲了。前面確實有成長趨勢,可是這種趨勢不會趨緩嗎?
n 5. 也要考慮「反例」
u 譬如:所有速食不健康
l 可以列舉漢堡、薯條
l 但是「潛艇堡」卻是例外,所以,速食的界定,可能要再修正
l 第三章 類比論證
n 兩件事類比,應有關連性
u 殺人處死,就像以牙還牙一樣
l 兩者要有可類比性
l 第四章 引述資料
l 1. 完整資料來源
l 2. 資料來源者是否可靠
l 3. 資料來源需無利害關係
l 4.交叉檢驗來源
l 5. 小心網路資料
l 第五章 因果關係
l 1. 注意因果的順序
n 吃素所以健康
u 注意身體健康者,常選擇吃素
l 到底誰是因,誰是果要注意
n 抄筆記者,成績好
u 成績好所以抄筆記
l 所以,抄筆記是否真正為「因」
l 2. 相關性可能有其他解釋
n 譬如,每次下雨我考試都比較差
u 可是,下雨與考試差不一定有因果關係
l 3. 對複雜性要有心理準備
n 很多事都是互為因果的
l 4. 朝向最有道理的因果解釋
n 很多理由,雖然也成立,但會面對更多的質疑。應該朝最有利的原因找。
l 第六章 七個必須學會的演繹論證
n 1. 若P則Q
u 如果天下雨,地會濕
n 2. 若非Q則,則非P
u 地沒濕,所以天沒下雨
n 3. 若P則Q,若Q則R
u 天下雨,地會濕,人容易摔跤
n 4. 不是P,就是Q;不是Q就是P
u 他喜歡玫瑰,就不喜歡茶花
u 他喜歡茶花,就不喜歡玫瑰
l 當然,這種還有可能既是PQ,也不是PQ
l 所以要確定,是分真的「PQ只能二擇一」
n 5. 歸謬法
u 也就是從反面論證,證明荒謬性,所以正面是道理的。
l 如果他沒有來,桌子上的燈不會打開
n 所以,他來了。
u 任何東西的出現,都要有一個創造者
l 假設沒有創造者,萬物如何可能出現
n 6. 多步驟演繹論證
l 第七章 五個讓思考更周延的延伸論證
n 1. 探索議題,廣泛的閱讀相關的論證
u 不要重複別人的論證,
l 要能找出新的出路
n 或者修正他人的論證
n 2. 準備好一大張紙,隨時修正前提與論證
n 3. 用論證捍衛基本前提
n 4. 考慮反對意見
n 5. 考慮其他替代的可能性
l 第八章 寫作的六大法則
n 1. 一針見血
n 2. 提出清楚的主張
n 3. 先寫摘要
u 各個論證部份開始擴大
n 4. 迎頭面對反面意見
n 5. 廣納回饋
u 接受不斷的修正
n 6. 謙虛,專家也會錯
l 第九章 表達方式
n 1. 分享熱情與耐心說服
n 2. 目光相對,四處走動
n 3. 重述重要論點
n 4. 正面訊息,聽眾要看到希望
n 5. 結尾要有個人風格
l 附錄 I 謬誤
n 人身攻擊
u 不討論事,反而針對人
n 訴諸無知
u 沒有證據顯示無神,所以有神
n 訴諸憐憫
n 訴諸群眾
n 否定前件
u 若P則Q
l 天下雨,地濕
n 天不下雨,地不為濕
u 還是有可能,因為有人灑水
n 肯定後件
u 若P則Q
l 天下雨,地濕
u 因為Q則P
l 地濕,所以天下雨(不一定)
n 乞題謬誤
u 暗中以結論為前提
u 循環論證
l 前提與結論相同
n 複合問題
u 你上次說謊是什麼時候?
l 預設「說過謊」
n 模稜兩可
u 男女不同,所以,應接受不同的待遇
l 什麼叫做「不同」
n 假兩難困局
u 愛他或恨他
l 事實上,還有其他選擇
n 滿載情緒的用語
u 投讀於井
n 過度概推
n 忽略其他替代可能
n 誘導式定義
n 不根據前提推論
n 輕下斷言
n 轉移注意
n 打稻草人
l 附錄I I 定義
n 1. 用詞若不清楚,就要具體
n 2. 若有爭議,就從清晰的案例著手
n 3. 定義不能代替論證。
另外一本書《問對問題,找答案》,內容更是精彩與豐富。全書很多地方與上一本相似,但是討論的更詳細。不過,在閱讀上,這本書比較沒有那麼一目了然,需要些時間消化理解。
這本書主要在談「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在面對資訊或主張時,重點不在於照單全收,而是要能提出問題,質疑這些資訊或主張是否正確。這可以幫助我們更接近真相或避免犯錯。因此,這裡與上文提到的「論證」也非常有關係。批判思考就是在反省論證是否正確,因此與上一本書可以說主題相同。
本書在討論以下主題:
l 議題和結論是什麼?
n 如前述,要能找出哪些是前提,推論,以及結論
l 理由是什麼?
l 哪些字詞或措辭曖昧不明
l 什麼是價值衝突和描述性假設
l 推理有無謬誤
l 證據有多好?
l 是不是有對立成因?
l 統計數字可信嗎?有哪些重要資訊遭遺漏?
l 是否另有合理的結論?
讀者可以看到本書的主要議題與上一本書有許多相似之處。建議先讀前本書,再讀《問對問題,找答案》這樣對於如何論證、如何批判性思考,如何在討論公共議題時,擁有更好的思考能力,這是非常有幫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