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被稱為第一個將哲學帶到人世間的人,而成為政治哲學的開創者。在蘇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大多研究自然界的事物,關心宇宙起源、世界組成、星象運行等等,而蘇格拉底則是將所有的心力,關注在城邦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蘇格拉底(B.C. 469-B.C.399)據說父親是個石匠,母親是助產婦。他原本繼承父業,但後來蘇格拉底更喜歡在雅典市場、私人宴會中,到處找人對話,督促對方反省自己的生活、反省自認為知道的事情。蘇格拉底這麼做的原因,他認為是為了雅典公民靈魂的善,像馬蠅一般,隨時刺激雅典這匹駿馬,使城邦裡的人,能夠持續地追求美善的生活。也因此,蘇格拉底甚至認為他是當時唯一真正從事政治志業的人。
蘇格拉底特別常找當時的一些重要人士(政治家、詩人、工匠)等,詢問他們自認為知道的事情。但是經蘇格拉底再三的提問後,這些人對自己原先提供的答案,也支吾其詞。因此,許多年輕人特別喜歡圍繞在蘇格拉底身旁,看著蘇格拉底讓這些名人出糗。
蘇格拉底相貌醜陋,銅鈴眼、禿頭、鮪魚肚,體力過人,酒量千杯不醉。他喜歡與美貌年輕男子在一起,據說是可以讓他聯想到真正的美與善。蘇格拉底可能有幻聽,常可以聽到「神的聲音」,要他可以做,不可以做哪些事。甚至有一次,蘇格拉底從晚上一直站到早上,聆聽這股心中的聲音。
蘇格拉底並未留下任何著作。有關蘇格拉底的事蹟或言談,一般的印象,幾乎都來自他的學生—柏拉圖(Plato)的記載(當然還有別人也有記載)。柏拉圖的著作也很特別,大多以「對話錄」的形式,也就是記載兩人或多人之間的對話。而對話當中,最成出現的主角就是蘇格拉底。因此,許多蘇格拉底的主張或談話,事實上,都是柏拉圖記載的,也可能是柏拉圖自己發揮的。因此,嚴格來說,很難區分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的差異。不過,一般認為柏拉圖早期的著作,比較貼近蘇格拉底的原貌,中後期著作則主要是柏拉圖自己的學說。
蘇格拉底喜歡質疑一般人的信念、價值甚至城邦中的政治與宗教,這種質問,引起許多人的不滿。因此,後來有三個人向雅典公民大會提出告訴,指責蘇格拉底腐化青年與不敬神等罪名。蘇格拉底出庭答辯時(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申辯》記載),號稱自己只會說真話,不會說花言巧語,博得在場審判者高興(500人公民大會法庭)。蘇格拉底說明自己與人交談的用意,是為了雅典公民靈魂的善。他最後提到,審判者不應懲罰他,反而應獎勵他這樣的行為。但是當時的公民大會的審判員,似乎被他這種自負的口吻激怒了。更深一層來說,雅典當時歷經戰敗、寡頭統治、民主政權重新上台,政權動盪不安。蘇格拉底質疑既有的信念,就是挑戰當時的民主體制、城邦宗教信念,甚至蘇格拉底的許多友人、學生都是寡頭政體的重要成員。因此,蘇格拉底與當時的政治信念、權力當局是格格不入。
因此,有論者認為這正凸顯了哲學與政治衝突的最佳代表。蘇格拉底最後在兩次投票中,一次是定有罪、無罪,以及一次是定罪責程度,蘇格拉底最後認定有罪,而且是重罪死刑。
在當時的政治情境下,蘇格拉底本可以藉由友人的支助,逃離到其它地方,躲過一死。不過,蘇格拉底似乎有意以死殉道,並強調他既然之前選擇在城邦中生活,就代表接受了城邦的規範;其次,城邦對他有恩,他不能背叛自小養育他的城邦。最後,蘇格拉底在友人、學生們的陪伴下,從容的飲下毒酒而赴黃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