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柏拉圖簡介

       廿世紀著名的哲學家與數學家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說:西方哲學的發展,不過是一連串對柏拉圖的註腳。[1]所以,要從西方哲學中探究權力與倫理的關係,柏拉圖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性人物。

        柏拉圖(427-347BC)出生於希臘雅典的貴族世家,成長期間歷經雅典與斯巴達的長年爭戰(431-404BC,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政治體制動盪不安,民主、寡頭派系內鬥。因此,柏拉圖不僅關心哲學思考、個人靈魂的善,也非常關心如何建立一個好的政治秩序。雅典的政治發展或許他難以改變,但他對政治的關懷,甚至三次遠赴義大利半島南端的西西里島,協助當地的政治領袖治理國家,只是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甚至危急自己的性命。政治使命的失敗,他返回雅典後,轉而設立「學園」(Academy),開設數學、天文、音樂、哲學等課程,教授學生,可以說是現代大學的濫觴。

        柏拉圖的老師,也是柏拉圖著作中的靈魂人物蘇格拉底,是政治思想史中的傳奇人物,有論者比喻為相當於基督教中的耶穌。蘇格拉底據記載是個面貌醜陋,經常打著赤腳的糟老頭。他父親是個石匠,原本他繼承家業,但後來蘇格拉底更喜歡在雅典市場、私人宴會中,到處找人對話,督促對方反省自己的生活、反省自認為知道的事情。其中,特別是向那些自認為有智慧的人質問,最後常常讓對方啞口無言,承認也是無知。蘇格拉底的質問,並非是以自己知道答案式的,來考察別人;相反的,他認為自己是無知的人。不過,不同一般人之處,在於蘇格拉底至少「知道」自己無知,而一般人卻「不知道」。蘇格拉底這麼做的原因,他認為是為了雅典公民靈魂的善,像馬蠅一般,隨時刺激雅典這匹駿馬,使城邦裡的人,能夠持續地追求美善的生活。也因此,蘇格拉底甚至認為他是當時唯一真正從事政治志業的人。

        但是,蘇格拉底這種夾雜詼諧、戲謔的質問,雖然吸引當時雅典優秀年輕人的圍繞,看著許多名人出糗;另方面,也惹惱了這些名人。因此,蘇格拉底後來被控腐化青年與不敬神,最後在雅典公民大會中被判死刑。判刑後,蘇格拉底縱使有機會逃跑,他仍從容赴死,他認為行為正義、靈魂良善最為重要,死並不足懼。

        蘇格拉底本人並未留下任何著作,所以有關蘇格拉底的事蹟與主張,事實上大都來自柏拉圖的著作中。所以前述對蘇格拉底的介紹,都是出自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柏拉圖著作大多採「對話錄」的形式,也就是像今天的劇本,劇中人物的對話問答,以及偶有交代場景與人物的反應。劇中的主人翁,常常就是蘇格拉底,這也是為什麼此處應該是談柏拉圖,卻談了許多有關蘇格拉底的事。事實上,嚴格來說,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觀點幾乎很難區分。我們可以說,柏拉圖似乎將蘇格拉底視為自己的代言人。柏拉圖是這樣推崇蘇格拉底,他說:「我毫不遲疑地認為,蘇格拉底是所有活著的人當中最正直的一位」(Plato’s Seventh Letter,   325e)。
     
       




[1] http://www.age-of-the-sage.org/philosophy/footnotes_plato.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