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被譽為政治哲學之父(第一位將哲學從天上帶到塵世,西塞羅語),可是其最終的遭遇,竟然是死於雅典公民法庭的判決之中。蘇格拉底被控腐敗青年與不敬神,判處死刑,最後服毒而死。
這是政治哲學的開端,也彰顯著政治哲學與現實政治的格格不入,有人說,就是哲學與政治的必然衝突,蘇格拉底之死就是這個「象徵」,也注定了政治哲學屬性與使命。
為什麼蘇格拉底會被判死刑?為什麼我們要崇敬這位不敬神、腐敗青年的人?蘇格拉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所謂的哲學到底是什麼?
真正的史實,可能因為歷史久遠,煙消雲散,實難考察。但是,透過柏拉圖筆下的幾篇對話錄,特別是《蘇格拉底自辨篇》(還有Crito與Phaedo兩篇、Xenophon的記載等),讓後人瞭解了「蘇格拉底」,也瞭解了他的死所代表的意義。以下的鋪陳,也就以《蘇格拉底自辨篇》為主軸,說明蘇格拉底之死的來龍去脈。
蘇格拉底年屆七十,被三位原告,控告不敬神與腐化青年,蘇格拉底上法庭為他自己辯護,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法庭上公開演說。在一開頭,蘇格拉底就說明,自己只會說「實話」,不會花言巧語,更不會以攜家帶眷的煽情方式,博取審判公民的同情。
為何蘇格拉底會被告呢?特別是在腐化青年方面,蘇格拉底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是過去有一個喜劇家(Aristophanes)曾寫過《雲》的劇本並上演,劇中主角的名字就是蘇格拉底,諷斥蘇格拉底是「說黑為白;說白為黑」的詭辯家,而且研究自然,不信城邦的神祇。人們受到這戲劇影響,從小根深蒂固認為蘇格拉底就是這種人。第二個原因,蘇格拉底認為是他常在市場邊,向人請教問題,最後這些人常被問的啞口無言,圍繞在旁的年輕人也加以嘲笑。於是這些人,特別是一些名人,因此惱羞成怒,一狀告到法庭來。
為何蘇格拉底要在市場邊到處質問人呢?蘇格拉底說,他有一位朋友到神廟問卜,神喻竟然說,天底下最聰明的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不相信,於是他到處找人問,他認為只要找到一個比他聰明的人,他就可以證明這個神喻是有問題的。可是,當他逐一詢問每一個城邦中受敬重的人,包括工匠、詩人、政治家等,他發現,自己確實比較聰明。因為,比起他們,蘇格拉底知道自己不知道,可是這些人卻自以為知道。就是這個「無知之知」,讓蘇格拉底自認為稍稍勝過這些人一籌。當然這些被問的人,對蘇格拉底當然不會有好感。
不過,事實上,蘇格拉底更常質問人的理由,是希望雅典城邦中的公民,能夠隨時檢視自己的生活,追求德行的生活。蘇格拉底將自己比喻為「馬蠅」不時著騷擾著雅典這匹駿馬,讓雅典人不要忘記作為一個偉大民族的一份子,要注重自己的生活。蘇格拉底流傳下的名言,就是:「一個未經檢視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這意指人必須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為何努力賺錢?為何用功讀書?為何結婚生子?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麼,必須先想清楚,拋開約定成俗、社會既有的價值觀。對於蘇格拉底而言,我們要在乎的,是一個有智慧之人的觀點,而不是眾人的成見、偏見。
蘇格拉底認為這種生活,就是哲學生活,不斷質疑人們既有的信念,促成人們自己追尋真正該追尋的生活,特別是德行、良善的生活。蘇格拉底預設「靈魂不死」,要讓靈魂變得更完美,就必須從事善行,而非享樂、賺錢、貪圖肉體慾望,這些只是會讓我們的靈魂更醜陋、凋零。此外對於蘇格拉底而言,當人們「真正知道」德行時,就是會去實踐這些德行。譬如人們真正知道「勇敢」時,就自然會去實踐勇敢。倘若,人們號稱知道勇敢,卻表現怯懦,這就表示不是真正的知道。所以,蘇格拉底對於「知識」非常看重,認為「知識即德行」。(不過,後來人們注意到「意志」的重要性,我們有時即使「知道」什麼是勇敢行為,但是因為「意志力」不夠,不敢實踐。)
至於不敬神的問題,原告指責蘇格拉底根本是無神論,蘇格拉底則一再表明自己是尊重神靈的指示,從事哲學生活,而從不參與一般的政治活動。因為他知道在政治活動中,秉持正義,很容易就扞格不入,死於非命。這裡所謂神靈指示,蘇格拉底有非常嚴重的「幻聽」,可以走路走到一半,突然停下來,聽到神靈在跟他說話,指示他行為方向。據說,蘇格拉底可以站個一天一夜,才回神過來。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種良心的聲音,聆聽自己內心深層的聲音,告訴我們做什麼才是對的。
因此,蘇格拉底自豪於自己的哲學生活,以一對一的方式,而非公開從政,敦促雅典人民,要過有德行的生活。蘇格拉底甚至自認為自己是唯一真正從事政治技藝的人,關心民眾靈魂的善。至於那些政治人物,只不是以「港口、船塢、城牆、稅收以及類似的垃圾來餵養我們的城邦」,使「我們的城邦變得腐敗和潰爛」(Gorgias 518e-519a)。
蘇格拉底自傲地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似乎惹惱了審判的公民,結果以280比220判定犯罪事實成立(共500人的公民法庭)。第二次投票則是要表決是否同意原告要求的「死刑」罪罰。蘇格拉底此時還是一副吊兒郎噹,認為自己應受到的懲罰,應該是接受城邦供養,或者就是罰非常少的錢。還是堅持自己所做是對的,結果第二次投票,以360票對140票,通過死刑的懲罰。
蘇格拉底認為「死」並不是一件壞事,重點是,做該做的事,才會讓靈魂美善。因此,外在的肉體腐壞,只不過是短暫的,不值得一顧的。蘇格拉底最後說,他將走向死亡,在場的公民則繼續活下來,但是誰的路比較好,這是未定之數。
接下來在監獄中,還有兩篇描述蘇格拉底臨死前的對話錄。大意是,蘇格拉底的友人希望蘇格拉底從獄中逃跑(這在當時是非常容易的事,只要賄賂獄卒)。蘇格拉底則嚴正駁斥,他認為自己已在雅典城邦生活了七十年,如果對雅典法律不滿,應該早早離開,不可以最後違背城邦法律,倘若人人犯法,這會導致城邦的毀滅。此外,雅典城邦撫育公民長大,對公民有恩,自然不可違背城邦的法令。因此,蘇格拉底拒絕友人的協助,越獄逃跑,而且認為自己在外,也無臉見人。他還是一再強調「靈魂不死」,肉體的死亡與靈魂無關,所以,重點是行得正,他就可以到另一個世界享福。
最後,行刑前,蘇格拉底從容地喝下毒酒,隨著毒性發作,全身逐漸麻痺死去。在場圍繞的弟子、好友們無不動容。認為蘇格拉底是當時雅典「最勇敢、最聰明、最正直」的人。
1 則留言:
讚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