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zzaniga, Michael S.
2011 《倫理的腦》,吳建昌等譯,台北:原水文化。
從腦神經學的觀點,分析道德爭議議題,包括墮胎、基因工程、優生學等議題,書中認為普世倫理是可能的,重點在於「人性」,而不是尋求普世法則。而是人性,特別是指人類大腦神經所普遍反應,這就是人們直覺道德判斷的根基。作者認為從腦神經研究,可以直指道德判斷的合理性。
「我相信我們要找得不是由固定不變準則所組成的普世倫理,而是從人性(being human)發展出來普世倫理:這一套普世倫理很顯然地是依情境而定、受情感影響的、並且是設計來增進我們生存能力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難建立一套絕對性、且對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規則。但是,知道了道德具備情境以及社會性的特質,並且是以神經活動的機制為基礎,能夠幫助我們決定以某些方式來處理倫理議題。神經倫理學的要務是:我們了解到腦部乃是基於其硬體設定而對事物進行反應,利用這個了解我們可以在特定情境下,對提供最大的善獲最有邏輯的解決之直覺本能進行脈絡化及辯論」(頁298)。
「就如同我在本書中所提到的,大多數的道德判斷都是直覺性的。我們對於一個情境或一個看法會產生反應,而且我們會產生一個理論來解釋我們為何會以目前的方式感受。簡單地說,我們對於情境會有自動化的反應,這是一種源自於腦部的反應。當我們察覺到該反應時,我們會相信我們是依據絕對的真實來反應。我想要說的是,這些道德想法是來自於我們的詮釋者,我們的腦,但我們卻製造一個理論來賦予其絕對的『正確性』(rightness)」(頁290-29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