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魔戒:人都想貪求更多嗎?

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 1892-1973)的小說:《魔戒》( The Lord of the Rings)拍成電影,引發一陣奇幻文學與電影的熱潮。電影中的核心主題:誰戴了魔戒,誰就成為最有權力的人,但也將被黑暗之心所吞噬。

事實上,托爾金運用「魔戒」這個典故,早見於柏拉圖(Plato, 424-347B.C.)的《理想國》第二卷中,出自於對話者之一Glaucon講的故事。Glaucon說:

我所講的隨心所欲,系指象呂底亞人古各斯的祖先所有的那樣一種權力。據說他是一個牧羊人,在當時呂底亞的統治者手下當差。有一天暴風雨之後,接著又地震,在他放羊的地方,地殼裂開了,下有一道深淵。他雖然驚住了,但還是走了下去。故事是這樣說的:他在那裡面看到許多新奇的玩藝兒,最特別的是一匹空心的銅馬,馬身上還有小窗戶。他偷眼一瞧,只見裡面一具屍首,個頭比一般人大,除了手上戴著一隻金戒指,身上啥也沒有。他把金戒指取下來就出來了。

這些牧羊人有個規矩,每個月要開一次會,然後把羊群的情況向國王報告。他就戴著金戒指去開會了。他跟大夥兒坐在一起,誰知他碰巧把戒指上的寶石朝自己的手心一轉。這一下,別人都看不見他了,都當他已經走了。

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無意之間把寶石朝外一轉,別人又看見他了。這以後他一再試驗,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這個隱身的本領。果然百試百靈,只要寶石朝裡一轉,別人就看不見他。朝外一轉,就看得見他。他有了這個把握,就想方設法謀到一個職位,當上了國王的使臣。到了國王身邊,他就勾引了王后,跟她同謀,殺掉了國王,奪取了王位(Platos Republic, 359d-360b,郭斌和&張竹明譯)

        Glaucon會講出這個故事,主要是蘇格拉底與友人們在談論什麼是正義,正義的人較快樂還是不正義的人過得比較好等問題。Glaucon舉出這個故事,試圖想證明,其實每個人都想作奸犯科,牟取更大的利益,只是因為會被人抓到,所以才表面上倡導正義。如果人戴上了魔戒,擁有神奇力量,那麼任何人,不論正義還是不正義的人,都會超越原有的規範,盡可能的獲得更多的財富、美色等好處。

        因此,正義變成一種為了遏制彼此的一種妥協的約定,倘若宣揚不正義,人們擔心自己成為受害者,所以才會要求彼此必須遵守正義。Glaucon更進一步指出,倘若真有人自認為是正義之士,想要貫徹一切正義的行為。這種實際行正義之人,因為自以為正義,而不懂得裝飾,或者替自己宣傳,不會去澎風,結果反而被人視為「不正義」,過著受懲罰的生活。而真正不正義的人,則懂得裝飾、掩飾,反而讓自己成為「看起來」是正義之士,過著受到尊崇的生活。

        舉例來說,有的人因為誠實不作弊,結果考試考得很差,甚至被老師處罰。但是,有的人以作弊的方式,考取高分,結果還受到讚揚。又或者有的人,因為不願意與人同流合污,反而遭到誣告、陷害,成為犯罪之人;而真正的壞人,因為懂得打點長官與拉攏關係,結果反而升官發財。

        Glaucon已經把正義的人說的如此悽慘,可是,他的兄弟Adeimantus更是火上添油,讓正義的人幾乎永無翻身之地。Adeimantus說,如果正義的人,認為縱使上述在人世間的慘況,但是「舉頭三尺有神明」,自己問心無愧,無疚神明,將來還是有可能在天堂或來世享受至福。可是,Adeimantus說,呵呵,別傻了。他說,如果神明是可以賄賂的,正義之人,哪來的財富可以有豐厚的牲禮,祭拜神明呢?再者,倘若根本沒有神明呢?正義之人期待來世,期待死後的審判,不都只是空想?又或者,即使有神,可是神明根本不管人世間事物,天地之大,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神明倘若都要介入,難道不准獅子吃兔子嗎?人們渴望神明執行公正的審判,不過是一相情願而已?

        蘇格拉底聽到這兩位兄弟對正義的聯合攻擊,感到有些招架不住了。但更令蘇格拉底訝異的是,這兩位兄弟縱使知道,正義者的生活遠不及不正義者,但他們企求蘇格拉底為正義之士辯護,而非願意以非正義之士,而沾沾自喜。蘇格拉底為了慎重回答這個疑惑,也展開了「理想國」的建構。蘇格拉底的理由是:當我們想要探索一個人正義比較好,還是不正義比較好。我們可以從一個比較大的對象來著手,到底一個正義的城邦比較好,還是不正義的城邦比較好,這樣從「放大」版來討論,會比較清楚,這也就開展了「理想國」後續的建構。

參考書目:
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