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柏拉圖《理想國》概論

在先前的文章中,曾專門談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此處稍微再簡述一下。「經典」(canon)是人類歷史上一些偉大心靈所遺留下的重要著作。不僅著作本身,往往是討論人類重大議題,提出了一些具開創性的觀點,因此備受矚目。另方面
,因為經典的重要影響力,在後代人反覆閱讀與累積發展上,使得經典呈現更為豐富與多元的面貌,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深入人心。

因此,當我們自以為在討論一個當前熱門議題,或是聽到一些當代名人提出高論時,其實翻翻古書,似乎不難在其中找到相類似的論調。舉例來說,馬克思主義強調的共產主義、階級鬥爭,這些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典希臘著作中,譬如這裡要談的《理想國》中,就已經出現。此外,諸如前些年頗為熱門的「後現代」主張,強調「權力」政治觀,在本書中也有討論。

當然,此處並非要講,「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只是想說明閱讀經典,除了讓我們見識古人的智慧;另方面,我們也得以瞭解當代思維的脈絡發展,許多重要的經典,正是他們立論的根基。

回到正題。

談到西方經典,無論如何顱列,幾乎都不會漏掉柏拉圖的《理想國》(或譯《王制》)。《理想國》在許多學門當中,諸如哲學、文學、社會、藝術、教育、音樂、政治等等,都幾乎是必讀的重要經典。各個學門從這本內容豐富的著作當中,各取所需,得到啟發與釐清重要問題。我想經典之所以能夠流傳久遠,正因為碰觸到的問題,往往是超越時空,切合人性,所以才能在歷史洪流,千百萬書籍當中,流傳至今。

本文希望以極短的篇幅,扼要介紹柏拉圖《理想國》一書。這種文章或許可以傳達一些概念,讓讀者有一個初步的輪廓。但是,真正要體會經典之美,就如旅遊手冊寫得再棒,還是遠不如「身歷其境」。因此,鼓勵同學有空時,直接閱讀這部有趣的著作。不過還是提醒一下,初讀時,可能會因為翻譯的文字,而感到難解。特別是有些越強調精確的「直譯」,更是佶屈聱牙,此時只有耐著性子,慢慢讀,就會漸漸讀出趣味來,如倒吃甘蔗般!

《理想國》不是一篇論文,一般稱為「對話錄」,也可說是個「劇本」。因此,有論者認為特別要注意「劇本」的形式,主人翁的話,不見得都是正確的。有時作者的洞見或大膽言論,其實是透過其它配角傳達出來。而且每個角色的人格特質、說話風格,也應特別注意其所代表的意涵,才能掌握作者的真正意涵。

全書一開場,柏拉圖簡單交代了場景,主人翁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他所欽佩的人)與友人在雅典海港觀看新的宗教儀式後,正要返回雅典。途中被友人攔住,邀約前往他們家中聊天相聚。蘇格拉底原先有些猶豫,後來答應赴約。

蘇格拉底到了友人家,見到友人的老父正在祭祀。蘇格拉底問候這位老父,並詢問現在的生活如何?年老的感覺如何?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這位虔敬的老父回答,自己覺得無所虧欠,所以覺得很心安,可以怡然自得,享受老年,也無懼死後的審判。蘇格拉底進一步追問,這就是正義嗎?認為無所虧欠,亦即借錢、還錢,欠債、還債就是正義嗎?蘇格拉底開始展開了對於正義的追問。

        隨即這位老父有事離開(象徵著哲學對話必須脫離世俗的權威),蘇格拉底跟在場的其他友人展開一來一往的論辯,逐一駁斥正義是欠債還債;對朋友以利,對敵人以害;正義是強者的利益等等觀點。談論到最後,蘇格拉底似乎逐一駁倒其他對話者的界定。但是,最後他自己說,他也不知道什麼是正義,兩手一攤。這即是典型的蘇格拉底問答法,動搖人們既有的信念與觀點,但是蘇格拉底並未提出一個標準答案。

《理想國》一書常有副標題:論正義,就是這樣得名的。全書開端從討論正義開始,共分十卷。第一卷中,蘇格拉底並未對正義提出他的界定,這符合早期《對話錄》中蘇格拉底的風格,討論何謂勇敢、虔敬等議題後,駁斥了對手的界定,最後以自己也不知道,引起旁人訕笑,大家就一哄而散,結束對話。不過,《理想國》書中的蘇格拉底,逐步展開於正義的界定,一般認為這是柏拉圖中期的作品。有別於早期作品,仍承襲蘇格拉底式的問答,避免自行定義。不過,《理想國》中,蘇格拉底對於正義提出一連串的說明,展現柏拉圖較具權威色彩的風格。

第二卷中,另外兩位對話者,柏拉圖的兩位兄弟,對於蘇格拉底前述的質問並不不滿意,進而質問蘇格拉底,到底正義的人過得比較好?還是不正義的人過得比較好?這兩位兄弟縱使認為不正義的人其實才是享受榮華富貴與名聲,而真正正義的人往往備受責備,過不好的生活。但是他們還是很希望蘇格拉底能為正義之士扳回一城,告訴他們其實正義是值得追求的。蘇格拉底驚訝於這兩位兄弟的善良本質,回答道,為了要能解答他們的疑惑,他想從一個必較大的角度來解釋,亦即從一個正義的「國家」比較好?還是不正義的國家比較好?最後再回來討論正義的人比較好,還是不正義的人比較好的問題。

於是他們開始在對話中,口頭上建立國家,而且朝著一個理想國家建構。他們討論到,這個國家中必須有從事生產的人,互供有無。進一步,為了要能夠保護這些生產者,必須有「衛士階級」(有點類似軍人加上公務員的角色)保衛城邦,管理城邦。但是為了讓這些衛士階級能克盡其責,所以必須施以良好的文藝與體育教育,蘇格拉底此時開始訴說這些教育的內容。柏拉圖的觀點很像是胎教專家、優生學者或者是保守的衛道人士,主張文藝、音樂、詩歌等都必須事前接受檢查,不能有靡靡之音,腐敗人心的娛樂。而要以端正、有節制的文藝作品、體育活動,才能陶冶人們的優良性情。
       
但是為了避免生產者與管理者間的對立,柏拉圖更進一步提出「高貴謊言」(noble lie)。亦即以神話故事的方式,告訴人們,人生下來就有金、銀、銅鐵之分。金質的人,作為國家的統治者;銀質者,則為衛士階級,保衛國家;銅鐵質人,則專事生產。蘇格拉底向來強調真話的重要性,柏拉圖認為此處是為了整體國家的和諧,所以不得不說出的迷思、謊言,但美其名為「高貴」謊言。高貴的意思,是為了國家整體福祉。

那什麼是正義呢?什麼是正義的國家呢?蘇格拉底接下來解釋,正義的國家就是「一人一技,各守其份,各安其職」。統治者統治;衛士階級保衛國家、協助治理;銅鐵質的人們,安居樂業,不要有非分之想。這樣子金字塔式的階層,各安其位。這個國家就可是一個正義的國家。

這裡到底在談什麼呢?什麼叫做「一人一技」(one man one art),這其實很有經濟學中「比較利益」的觀念。簡單來說,如果有一群人在一起生活,有人想要有衣服穿,有人想要吃東西。那麼到底是,我們自己耕種完,然後再開始織布比較好,還是我們應該分工合作,有人專門耕種,有人專門織布,然後透過貨幣交換即可互供有無。這樣才會因為技術、資源的專門投入,獲得比較大的利益。

如果同意這一觀點,接下來,你就要接受「反民主」的論證囉!蘇格拉底接下來說,所以,這些從事農、工、商的人們,就應該專心致力於各自的本業,發揮最大效用。最不應該,還要想一邊耕作,一邊又想參與政治,這就成為「一人兩技」破壞了正義國家的標準規範。而衛士階級、統治者則專心治理國家,接受民眾的供養,不要又想權力,又要賺錢,這樣國家才得以安置。

很可怕吧!從接受「比較利益法則」,竟然進一步要接受「反民主」的說詞。我們先姑且暫不反駁,稍後再來討論。
                       
但是,這些衛士階級如何可能團結一致,彼此不會分崩離析呢?在第五卷中,柏拉圖就提出了一些在當時與現在仍然有些駭人聽聞的主張。在該書中稱為「三個波浪」,強調這些主張的衝擊性。第一波是男女平等,男生與女生在一切事物上,包括從事戰爭活動都應平等(迄今,全世界只有四個國家讓女性從事前線戰爭)。不過,這個主張,在今日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甚至應該是努力追求的目標。有些學者認為,這在當時也是不可能的,非常違反人性。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時希臘人在練習摔跤或其他運動時,都是裸體的。男女一起裸體從事這些行為,有可能不會有生物本能的衝動嗎?因此,有論者認為這是非常違背人性的。

第二個波浪是「共產、公妻(夫)」,對於衛士階級來說,所有的財產共有,不僅如此,同年齡層的男女,皆為夫妻,下一代是共同的子女。為什麼要作如此奇怪的主張呢?就是為了打破「分別心」。各位可能常常苦惱於政黨惡鬥、藍綠對決,造成國家空轉,施政困難。原因之一,許多政治人物僅各謀其利,結黨營私。因此,要解決這種分別心,蘇格拉底認為只有採取這種共產、公妻的手段,破除人們為己的心態,而促成共同為國的團結一致。

至於第三個波浪,就是著名的「哲君」。真正促成理想國可能的關鍵,就在於倘若有權位的人,成為真正的哲學家,願意照此改變一切;或哲學家成為君主,劃定這一切,理想國才得以誕生,人們才得以過安居樂業的生活。

很可能有人會質疑哲學家統治的正當性,於是《理想國》接下來花了很大的篇幅,說明哲學家的嚴格教育、訓練過程,強調這些哲人或具哲學潛力的年輕人,是透過按部就班的教育,包括算術、幾何、天文、體育等,以至辯證法、實際歷練,促使哲人知道還有一個更美好的「理型世界」,一個外在於現實殘缺世界之外的精神上世外桃源,以這個「理型」,作為現世生活的指引。而且,哲人不會耽溺於現世的財富、金銀珠寶,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都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也因如此,哲人治理才能避免私欲,可以為了國家整體利益謀福祉,直到交棒給下一位哲君,就可以繼續從事哲學生活,享受像神般的思考生活,倘佯在理型世界裡,脫離。

第八卷則說明理想國崩壞的理由,因為生育的不確定性,金質的人還是會生出具銅鐵質的小孩,也因此整個執政階層不會保持純種屬性。於是哲君政體敗壞為烈士政體(好戰)、寡頭政體(愛錢)、民主(暴民)政體、專制政體等等。這種政體的演變,柏拉圖非常貼切的描述各種政體人性的特質,以及變化的原因。特別如他對民主政體中,人性的描述,人們渴望自由、善變、拒絕約束、自由過了頭、平等、易受煽動家操弄等等,迄今讀來還覺得十分貼切。

第九卷集中在專制君主的討論,特別是回應柏拉圖兄弟所提,到底正義之士過得好?還是不正義之士過得好?亦即,何者是我們應追求的生活?蘇格拉底以專制君主的困境來說明,專制者並非如一般想像一切可為,是最幸福的人。相反的,專制君主最痛苦了。蘇格拉底認為專制者是欲望永難滿足的人,受到欲望渴求的折磨,而且又還要隨時恐懼下面的人會謀殺他,處於驚弓之鳥的狀態。因此,回到不正義的人,這種人也是欲望宰制,備受欲望的折磨,怎麼會是好的生活呢?

不過,如果我們再思考一下整本書的用意。對於柏拉圖而言,一個好的理想國,是哲人(金)、衛士(銀)、農工商(銅鐵)的金字塔階層。而一個正義的人,也應該是「理智」(頭)、「血氣」(心)、「欲望」(生理衝動)的上下有序狀態。也就是正義的人,必須以理智掌控血氣、欲望,才能過得節制、遵循理智的生活,才會快樂。倘若顛倒過來,欲望像是個猛獸,不斷的肆意衝撞,只會讓我們遍體鱗傷。各位接受嗎?

呵呵!小心喔!又是一個反民主的論證!我們如果放回到國家來看,這不就是反對「農工商」(銅鐵、欲望)來統治國家嗎?反對多數人民的判斷嗎?這些只是欲望不斷,只是會隨意衝撞的猛獸?這就是不正義的國家啊!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柏拉圖在進行一種隱密的寫作的方式。表面上,他是在談要過正義的生活還是不義的生活,實際上,他在批判民主是不義的,因為是欲望在統治。雖然,他花了許多篇幅批判專制者,但是,項莊舞劍,真要攻擊的,還是民主政體。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柏拉圖要攻擊民主政體?為何要如此隱諱呢?我們可別忘了,蘇格拉底是在民主政體中,被判死刑。柏拉圖自己是貴族派(寡頭派)的一份子,前有蘇格拉底的前車之鑑,又有許多貴族親戚、友人的被捕(寡頭派一時政變成功掌權,後又被推翻)。根據柏拉圖「第七封信」的說法,他也不贊成這些寡頭當家後,所造成的恐怖統治,不過,對於民主也不喜歡,他還是呼籲他的哲君政治。不過,再從柏拉圖後來的政治著作,《政治家》與《法律篇》來看,柏拉圖期待「法治」的色彩越來越重,認為比較可行、適當,而不再期待萬中選一的哲人了。

也有人會問,那麼我們今日讀這種批判民主政治的書,有何意義呢?難道要主張哲君政體嗎?我很欣賞政治哲學史家Leo Stauss的一段話:「正因我們是民主的盟友,所以我們不能諂媚它」。是以,縱使這本著作可能是批判民主,但仍值得我們反思與借鏡,才能讓民主可長可久,而不會最終如《理想國》中所言,民主即容易滑落為專制,如同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一般,這是我們該警惕的。思考如何將智慧放入民主政體中,然後又能有民眾的最終監督;對於民眾的善變,也要考慮如何培養一些能夠抗拒民氣、風潮之人,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中流砥柱,這些是我們這時代自己必須認真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第十卷再補上對於來世的說法,正義者在死後將受到褒獎,不正義者則受到懲罰。如此一來,無論是從世俗的角度,不正義之士受欲望折磨,死後也會受到懲罰。柏拉圖此處還對於「靈魂不朽」做了辯護,他認為,身體的毀壞,不會傷及靈魂,亦即,我們不會因為手受傷了,就變成一個壞人。而只有產生惡,事物才會毀壞。因此,如果我們保持靈魂的善,不要作出惡事,靈魂就不會受損,而能維持永恆存在。

上述對於《理想國》非常扼要的簡述,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從對於正義、非正義生活的討論,到理想國家的建構。有論者認為這是為哲學作辯護,說明哲學在城邦中的功能與重要意義。也有論者認為這是一個反民主的作品,哲君(金質,代表智慧)統治,反對人民(銅鐵階層,代表欲望)當家。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反省與啟發。尤其是,柏拉圖的文筆生動活潑,想像力豐富,閱讀這本書,可以看到當代許多重要的議題,仍在發生。當然,這些只是開始而已,不意味著我們要完全接受柏拉圖的答案。有學者認為,偉大的經典,最精彩之處,在於這些經典深刻點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反覆探索與省思。

3 則留言:

效率理財王 提到...

很棒的好文章! 花了半個上午的時間仔細閱讀,受益良多! 謝謝您的分享~

MO 提到...

剛好在上與哲學有關的課程,對於理想國很是好奇。謝謝您的整理!

匿名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