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簡介

「西洋政治思想史」:簡介

        什麼是「西洋政治思想史」?

簡單的說,就是西方人針對他們政治生活中的問題、制度、紛爭等,提出一些相對應的主張或是政策。當然,每個人都會有些想法、意見。不過,有些人,想得比較深刻些,他們的主張與看法,對現實世界產生了一些影響。當時的人或後來的人喜歡討論他們的觀點。因此,西洋政治思想史的課程,就是討論這些重要思想家的作品,諸如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西塞羅、馬基維里、霍布斯、盧梭……等等。
       
        特別鎖定在「西方」,並非代表不重視「東方」或「中國」政治思想。但是,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因素,就是當代政治生活,特別是民主政體,嚴格來說,似乎僅僅在過去的西方文明中出現。因此,圍繞在民主政體的政治主張、意見、批判、支持觀點等,可以在西方文明中找到許多豐富的資源。
       
        此外,可能有些人會懷疑,為何我們不直接吸收當代最新發展的政治思想,直接去讀廿一世紀政治思想家」的作品,還要回到幾百年前、幾千年前的時代裡,聆聽那些偉大的聲音?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質疑。不過,正如我們現在還會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不時還會聽到有人提到孔子、孟子所說的話,或者所主張的觀點。有些話,很多人可能會承認,雖然相隔千年,但是似乎還有一定的道理,甚至可以成為我們生活中的規範。因此,同樣的,許多當代的政治人物或者學者,在發表高見時,其實背後還是可以看到古人主張的輪廓。當我們了解越多這些背景知識時,我們就可以很快地掌握這些主張,為何這樣說,為何有那樣說。可以有比較深入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很快地知道這些主張,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相類似的,這些古人的看法,也提供我們思考問題的資源與方法。舉例來說,柏拉圖認為,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理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在理型世界中,擁有一切最完美的原型;現實世界只是一種有缺憾的拷貝。

因此,當我們在思考問題時,焦點不應該放在這個拷貝不全的現實世界。我們應該要將眼光放到理型世界,瞭解了原型為如何,我們就會知道事務的真正面貌。

        大家可以設想,我們在學幾何時,測量三角形邊長、角度時或者算圓周長時。其實大家都知道,若真正精密測量,我們可能因為畫的不直、不圓,所以真正測量時,可能不會剛好符合畢氏定理或其它幾何公式。但是,我們心理也會如柏拉圖所說的,有一個理想型的三角形或圓在那,進行運算。爭執在現實有缺陷的圓,對於幾何推理,似乎沒有太大的幫助。

        再做一個比擬:我們在街上常可以看到一些歌星、影星的翻版,譬如有點缺憾的王X宏、蔡X玲、林X玲等等。意即,有許多人喜歡貼上類似的假睫毛,同樣款式的衣服,相雷同的髮型等等。可是,當我們仔細一看時,總覺得這位翻版,鼻子小些、胖些或者矮些之類。心理總會以明星的原型來做比較。這是一種常見的思考方式。

        這在政治上有什麼意義呢?柏拉圖在他的大作《理想國》(或譯《王制篇》)中提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概念:哲君,也就是哲學家來當皇帝。為何哲學家能夠當皇帝呢?柏拉圖的一個論點是,哲君知道什麼是事務的真正面貌,真正的善、真正的正義、真正的美。因為僅有哲學家才知道原型是什麼,他所追求的就是對理型世界的認識。所以,也只有哲學家能夠引導現實世界走向一個美善的世界,而不是在現實混亂中,追尋著這些缺陷的膺品。

        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心中有一個藍圖,希望事務的發展,依照我們心中的藍圖而進行。倘若不符合時,我們會希望逐一修改,讓一切事務上軌道。

        但是,也有人批評柏拉圖搞錯了。政治不應該這樣思考的,這只會造成暴力而已。你強要將心中的藍圖,放到人世間。譬如,有人認為一個單一民族的社會,才能建立一個凝聚力強的國家。所以,違背這個理想的人,都應該被消滅或趕走。結果,造成暴力、血腥與不人道。因此,這不是好的處理政治的方式。處理政治問題,應該從現實世界出發,而不是設想一個理型世界。

        這種批評,同樣的,也提供我們思考問題的警惕。當我們想了一個完美讀書計畫或者減肥計畫,結果根本不符合實際,自己痛苦,也沒有成效。倒不如面對現實,適當的調整,反而可以獲得一定的進展,縱使不夠完美。

        因此,我們學習政治思想,除了瞭解古人回應政治問題的想法,同時,我們也在學習思考方式,認清可能的盲點,這些不僅可以應用在政治生活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揮。

        不過,當我們聆聽古人的聲音時,還要有一個體認,就是這些古人並不是意見一致的。相反的,他們往往各持一個看法。因此,我們很難將當代的問題,在古人的書中,找到一個具有一致觀點的答案。同樣的,我們必須警惕,真正要解決我們自己的困惑,必須依賴我們自己的思考來完成。古人的提問、答案、思考方式,可以提供我們豐富的資源,提供我們探尋問題的工具,但最後要靠我們自己來完成。

        現在,就開始展開這個探索之旅吧!       

【補充】

◎勞爾斯(John Ralws 1921-2002

政治哲學的四大功能

1.      實踐(practical)功能: 解決現實政治中的爭議。許多思想家的著作,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當時社會中的爭議。譬如,霍布斯的《利維坦》(Leviathan)就是為了解決當時英國內戰的爭議,提出以主權者(君主)應擁有最高權力,以奠定絕對的政治秩序。
2.      說明(orientation)功能: 幫助我們理解現存政治體制的意義。譬如,唯有理解在民主政治中,尊重少數的意義與價值,才能使得民主政治良好地運作。
3.      協調(reconciliation)功能: 能從更宏觀的角度,理解現實政治生活的問題,視這些問題是朝向一個更理性的發展。譬如,面對政黨惡鬥時,我們可以沮喪無奈,認為無解;但也可以視為藉由相互制衡下,整體社會才能進步。正如黑格爾(Hegel)所言:「當我們理性地看待世界時,世界就看起來是理性運作」。
4.      探詢功能(probing the limits of practicable political possibility: 在既有的現實經驗與基礎上, 進一步探詢更好政治生活的可能性。

Rawls, J. (2003). Justice as fairness : a restate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1-5


◎史特勞斯(Leo Strauss, 1899-1973

史特勞斯對於政治哲學的界定,第一個層次就是基於政治的需要,透過追求政治事物本質的知識,來取代意見,並試圖建構一個最佳的政治秩序,作為良好判斷的標準。
但是就第二個層次的「政治哲學」界定,政治哲學就不是基於政治的需要,而是哲學的需要。以政治的、公開的方式處理哲學,或說是對哲學的政治性引介試圖引導有此稟賦的公民或他們具有此稟賦的年輕人,從政治生活轉向哲學生活(Strauss, 1988: 10-1393-4; 1968:85)

Strauss, Leo
1968         Nature Right and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Other Studies. Chicago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我的工作是政治理論的研究。我絕不認為自己是哲學家…「政治哲學」的表達方式是我所避免的,這種表達方式完全受限於傳統的包袱。…我總是說,在哲學與政治間存在著緊張關係,就像一個屬於哲學層次的人,與一個行動派性格的人之間也存在著緊張關係般。…絕大多數哲學家對政治均帶有種種的敵意…我不願參與此種對政治的敵意,是因為,我想以一種未經哲學苦惱過的眼光來觀察政治」(蔡宗珍,200012-13)。

蔡宗珍()
2000  <在公共領域中冒險犯難:漢娜.鄂蘭訪談錄>,《當代》,第150期,頁12-27

【推薦網站、文章】

劉小楓、甘陽(2006),〈政治哲學的興起〉http://jus.pku.edu.cn/phpcms/2010/0408/346.php

江宜樺 2000 ),〈導讀鑑古足以之知今〉,彭淮棟譯, S. McClelland J 著,《西洋政治思想史》, 台北:商周,頁VI-XI

龍應台(1999)〈在迷宮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養〉,《百年大學演講精華》,台北:立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