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201202 第二堂課:討論公共爭議問題

星期一早上,似乎特別難起床。原本鬧鐘預定在六點十分,結果竟然沒有聽到,直到六點四十分才驚醒,匆忙間趕著搭計程車,衝去火車站搭校車,還好總算趕到,虛驚一場。

第二堂的重點在於「討論公共爭議」,主要從二個方面來談:

一,為何要關心公共議題?

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性交易除罪化?安樂死合法化?....很多爭議似乎離我們有些遙遠。我們所受的教育也不太要求我們關心這些事情,好好讀書、找個好人嫁、找個好工作似乎更重要。因此,我們提到關心公共議題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可能有一天,我們也是當事者,甚至我們是受害者。所以彼此之間應該互相幫助,避免我們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或者我們受害時,別人也無動於衷。
(二)要社會更好,必須從我們的關心、判斷與行動開始。不關心,就無從瞭解與作出判斷,不作判斷,如何可能產生有意義的行動。沒有行動,我們就不能指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美好。所以,這是我們改善社會的開始。
(三)關心公共議題,讓我們成為社會的一份子,使我們的生命在群體中延續。一個人只是顧著自己的私事,這在古希臘雅典時代,不被認為是一個真正的自由人。因為還只是被私務牽絆,沒有「自由」可言。關心公共事務,讓我們面對整個社群,在人群中活著,展現我們的生命。

二,如何思考公共議題?

我們這堂課希望思考公共議題的方式,是透過正反討論、審議的方式。我們理由如下:
(一)正反討論,破除成見。蘇格拉底有一個著名的問答方式,稱為蘇格拉底問答法。他喜歡到處詢問人們什麼是正義?什麼是虔敬?什麼是勇敢?然後,對方回答為A時,他會問,A可能有不恰當的時候。對方又回答可能為B時,蘇格拉底又指出B的問題。最後對方要蘇格拉底自己提出答案時,蘇格拉底又兩手一攤,說我也不知道。
這也不是單純的鬧場。蘇格拉底自認為這是他之所以成為雅典人裡最聰明的人。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可是惟有蘇格拉底「知道」自己不知道,遠勝於其它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我們會有很多成見,以為知道事情的答案。但是,這些可能只是一些偏見而已,需要更進一步的省思。需要蘇格拉底式的質疑,讓我們破除一些既有的偏見。

(二)正反討論可以幫助我們更能瞭解理解正反理由的問題。當我們支持廢除死刑時,若能從贊成死刑的角度來思考,或者可找出贊成死刑理由上的缺失。

(三)正反討論幫助我們更認識事物的真相。密爾(John S. Mill)認為事情大抵都是有對有錯,所以,正反討論可以釐出這些道理的優缺。

(四)「總是傾聽對方」是討論政治、道德議題的良好的態度。因為這些事物牽涉的面向甚廣,唯有廣納他人意見方,才能避免盲點。

(五)透過諸人的討論,同時也是民主正當性的來源。若有些人不參與,等於抹殺了這些人的政治權利。鼓勵眾人參與審議,最後的決策,是大家討論過得,也比較容易獲得支持。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一章的介紹:

首先,提到颶風過後的重建問題,到底商家可不可以漲價?這是符合供需法則,加速災區重建,還是一種貪婪的表現呢?

我希望強調這本書的三個主軸:自由、福祉與美德,這是貫穿這本書公共議題的三個角度。

有的主張,強調的是自由。譬如:商家有提高價錢的自由;有人會主張,災後的窮人失去購買必須商品的自由。

有的主張是福祉:譬如災後的漲價有助於加速重建,這是造福災民;有的則認為,災民被剝兩層皮,苦上加苦,何來好處可言?

有的則主張:這不是自由,也不是福祉問題。根本就是道德問題。有人利用災難發財,我們應該予以譴責,社會不能沒有德行,否則社會很快會崩潰。試想,一個社會不再鼓勵美德,人人只會根據利益法則,誰要犧牲奉獻?誰要作虧本的事?社會無從存在,而且得不到利益者,就用非法的方式,沒有更高的規範可以管束。

本書的特色在強調「美德」的重要性,這裡的美德,跟我們一般的道德有些雷同處,但還是稍稍有不一樣。美德意指除了道德意涵,也有完滿成功之意。譬如:一個老師的美德,可能是教好學生。這是美德與道德稍有些不同。

緊接著,該書討論到有兩種討論政治爭議的方式:
一,現實問題。
二,假設性的問題。

現實問題,好處在於比較具體。而假設性問題,則有點像是實驗室裡的研究,「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或是「排除其它變因」,針對研究的焦點進行討論。好處是比較容易對焦。

於是,我們進入電車的有趣討論。

下次上課我們會把這個電車討論,在擴大一些,詢問同學的答案。

也請各分組同學開始找題目了,呵呵,學期是過很快的!屆時,就由各位上台報告了。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20120213 開學第一天

搭乘7點的校車,星期一的早晨,陽明山的路上似乎有些壅塞。幸好,還是趕在8點09分進入教室,教室已經有許多同學在等待。開學第一天,晴朗的天氣,與諸多同學望著我的眼神,我覺得這真是一個好的開始。

課程一開始,先簡單的自我介紹,就進入課程主題。我先介紹「何謂西洋政治思想史」,亦即藉由西方學者、思想家對於政治事物的反思與主張的紀錄,作為我們思考當代政治議題的參考。

什麼是政治呢?我將政治界定在與公共事務相關,特別是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衝突。我們這學期課程特別將焦點放在「正義」問題上。也就是,我們在「問什麼是對的事」(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這跟政治有什麼關係呢?我舉了一個例子,譬如,我喜歡教書,不想當兵。對我而言,教書是我認為正確的事,我不願意服役。但是,倘若人人以此為理由,那麼這個社會誰來保護呢?也就是,我們在思考「正確的事」,大部分時候,不可能只有自己心中的判斷,還要從一個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也就是「政治」的角度來看。所以,討論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是可以非常政治的,也是我們這學期的主題。

接著說明這學期的課程進度,也說明我們上半學期,我會以授課、演講的方式進行,以M. Sandel的專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為課程用書,逐一介紹。下半學期,則是請同學上台報告,針對國內一些爭議的公共議題,譬如性交易除罪化、廢除死刑等等。

可是,我們為何要作「正確的事」呢?簡單的說,我們為何要成為好人呢?這是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我們平常也不太喜歡去挑戰。可是,政治哲學的祖師爺:蘇格拉底(Socrates, 469BC-399BC)正是一個喜歡在市場邊,街頭上,詢問人們這些根本的問題。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公民大會以「不敬神」、「腐化青年」的罪名判處死刑。所以,政治哲學、政治思想本身,就是勇於挑戰既有的信念。這裡還可以談很多,不過,我們先回到上述的問題上。

為何我們要作一個好人呢?我們舉了柏拉圖(Plato, 428BC-348BC)的《理想國》(Republic)中的魔戒的故事。說明每個人其實若真的權力,都會想要盡可能的牟利、貪色、奪權。好人只是為了怕被強者欺凌,所以彼此暫時約定和平。更甚者,若有人搬出神明的懲罰,遏止壞人作壞事。可是,倘若神明可以被賄賂,神明不管人間瑣事,或者根本沒有神。那麼為何我們要作好人呢?

《理想國》裡的對話者,縱使知道,好人可能只是暫時作個樣子,好人其實因為不會造假,不會掩飾,還常常會被誤認為是壞人。好人不敢厚臉皮,不敢謀私利,所以只是被壞人欺負好玩的。可是,理想國的對話者,柏拉圖的兩位兄弟,還是很希望蘇格拉底告訴他們,好人的生活還是值得追求的,是有意義的,是比較好的。蘇格拉底稱讚這兩兄弟,真是秉負善良,縱使「認為」好人命運多舛,可是仍然希望朝著好人邁進。這裡的好人,在當時的理解下,也就是正義之人。

蘇格拉底的答案很長,也就是為何蘇格拉底要設想言說中的「理想國」,為的是展現正義城邦比不正義城邦要來的好;同理,正義之人勝於不正義之人。簡言之,正義的人,靈魂組成是按照適當的秩序:理性(頭腦)、意志(胸部)、欲望(下半身)。可是,不正義的人,則是欲望當家,就是屁股長在頭上,受到欲望的宰制,其實更痛苦。

我以獨裁者為例,一般我們以為這種為所欲為,最幸福了。他可以呼風喚雨,什麼都可以要。可是,這種無限制的欲望,我們試想一下,一個最現實的例子:秦始皇,有多少人會想要他的命。他是生活在恐懼之中。此外,欲望宰制,是無止盡的。有了,還想要,永無止盡,這種痛苦會一直驅使著你,像是餓鬼一樣,不能滿足。

所以,欲望宰制(壞人)不會比好人生活得更好。

另外,我們看了一小段影片,說明南美捲猴,與我們相盡的靈長類,也會有公平分配與對於不公平的氣憤。所以,我們追求「公平」(當代理解正義,公平是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是一種生物本能。換言之,我們渴望被平等對待,渴望人們遵守公平的原則。這也是說明我們對於好人的價值規範,可以視為一種生物本能。

因此,為什麼我們要作好人?做好事?
因為,我們想要過比較好的生活。以及這是符合我們生物本性的。

你同意嗎?很希望聽聽同學們的意見。

這堂課裡,我覺得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讓同學多說些話,希望下堂課,我可以改進!

下堂課,就要開始問,那我們為何要討論這些公共爭議議題?有什麼意義呢?以及對於《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一章開始展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