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為何反對大學生蹺課?

為何反對大學生蹺課?
胡傳仁
「蹺課」,對於大學生而言,似乎與「上課」一樣的平常。早上起太晚、與男女朋友出遊、覺得課程沒有用、教授太爛……。剛開始蹺課可能還會想要找個理由,蹺習慣之後,也無須找理由了。對於會點名的上課老師,除了偶爾出席應付一下,最後也就習慣了。

        不僅一般學生對於蹺課習以為常,甚至還會不時有名人、成功人士得意的闡述他們的蹺課經驗。更有一、兩位如雷貫耳的名人,他們甚至休學,更為蹺課的同學找到可以正當化的理由。
        我反對蹺課,不過更複雜一點來說,我反對「任意的蹺課」。而對於「有目的蹺課」,原則上,我可以接受,因為這是我們不太正常的教育環境中,可能必須稍稍還給學生一些「不正常」的抒發管道。換言之,理想情況下,我是反對蹺課,但是,我也承認在現行制度中,譬如學生自由修課的選擇有限,往往被指定必修;或者是選修太少,不得不選。另方面,因為過去的學習環境過於壓迫,所以上了大學,需要稍微擺盪一下,心態上才會比較平衡。
不過,總的來說,我不鼓勵蹺課,也不贊成蹺課。特別是有些人很容易陷入「任意的蹺課」的習慣上,這特別是我所擔心的。下文我仿照Michael J. Sandel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三項價值作為說明。
首先,就是自由。很多人會認為蹺課就是一種自由的展現,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上課的權利,所以這是我們展現個人的自由。不過,我們也知道自由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就是必須遵守法律規範,這是一體的兩面。我們要自由卻不遵守法律時,當別人也以如法炮製時,我們就立刻失去自由了。因此,談自由的人不能不談法律規範,更具體來說,當我們依自由意志簽訂契約,譬如同意接受國家的法律時,我們就不能再任意違背,否則,我們知道這種結果就是我們將立刻失去我們的自由。
同理,當我們在學期之初、甚至選擇就讀時,這就代表我們經過自由意志決定了修讀某堂課,代表接受教授在課程大綱上的要求,代表願意出席。因此,我們就應當遵守這種契約關係。否則,我們就不應該就讀這所學校或者選修這門課。因此,蹺課不能稱為自由,而是破壞自由,破壞我們當初簽約時所展現的自由。我們簽約後又毀約,請問日後有誰會願意再尊重我們的自由?
其次,從福祉來看,這裡的論述就更簡單了。任意蹺課會使我們浪費學費、浪費青春、喪失學習的機會。可能有人會說,蹺課作更有意義的事,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這種想法在理想層面上是好的,我也承認這種可能性。不過,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卻看到更多的負面例子。譬如,請大家真正評估一下,自己在蹺課時,到底是真正更充分利用?還是常常是不經意地浪費了?打線上遊戲?還是睡大頭覺?我們承認有些少數的例外,可能蹺課作更有意義的事。可是,很多人的蹺課,或者我們自己很多次的蹺課,可能都作不出什麼更有意義的事。
而且,在課堂中,如果老師好,我們當然可以學到許多東西。老師不好,我們也可以作為一個負面的案例,提醒自己應該在哪些方面表現的更好。甚至在課堂中,我們總是可以眼前的書本中得到一些新的想法與觀點。甚至當老師真得很差時,我們也可深自警惕,下次選課時應該更謹慎。倘若總是蹺課,很容易忘掉這種痛苦的錯誤經驗,下次選課時也還是一樣隨意,無法為自己的行為增加更多的利益,也讓不好的老師可以更有理由不認真,如此惡性循環,大家都受害。
最後的價值是美德。學生對於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且遵守規範,這是一種良好的美德。一個好公民、好學生、好人,就應該循規蹈矩,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習慣是第二天性」,當我們習於遵守規範時,對自己決定負責時,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具體美德的人,值得別人尊重的人。我們無法信任一位反覆不定、不為自己決定負責的人,同理,別人也不會喜歡一個這樣的人。所以,我們應該堅定的培養我們的負責任德行。
因此,我反對任意的蹺課。
不過,在實務上,我接受「有目的的蹺課」。作為老師時,我原則上是會點名的,但倘若有學生事前透過EMAIL方式請假,無論任何理由,我都會接受請假。因為,人本來都會有些急事、突發狀況,所以請假無可厚非。至於請假的理由為何,是否需要假單等,有的學校可能規定要公立醫院之類的證明,私立醫院不行等。我覺得這有些過頭了,因為,看醫生解決問題,為何一定要公立醫院。我寧可選擇相信學生,也不要因為一些無謂的繁瑣,造成學生麻煩。我這裡所謂的「有目的的蹺課」,或可稱為「經過深思熟慮的蹺課」。意指同學必須EMAIL請假,就代表已經認真考量了,這就是一種負責。我可以接受這種蹺課。而且根據我的經驗,請這種假的學生不多。「有目的蹺課」的學生,很快就會回到課堂上,不會成為「任意蹺課者」。
另一個特別的經驗,我有碰到兩位非常功課非常優異的學生。她們大概都是滿級分或接見滿級分的學生,她們說她們從不蹺課,而且希望老師能點名,讓那些不上課的同學扣分。我當時對這些同學的建議,呵呵,我希望她們至少蹺一堂課。我當時的想法是,在現行的教育環境中,不太可能每一堂課、每一個老師都上得這麼精彩,總是有極少數的會有問題。而且,我比較擔心一種心態,就是我只要「循規蹈矩」,自然代表我成績會比較好,或者學得比較好。就我所認識的世界,似乎不是這樣運作的,每堂課出席的學生,未必會是比較有優異的表現。外在制度不會造就我們的成功,我們必須運用自主判斷能力,來覺得什麼是真正對於學習有幫助的事。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我的觀點似乎有些矛盾,不過,「因材施教」,這才是真得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求邏輯的一貫性,反而更不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