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從少數菁英向專制君主爭權,進而擴大政治參與,廣納人民的力量,促成民主政治的成形。在這之間,政治傳播或具體來說:媒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提供訊息發佈的管道,意見交流平台,同時也是左右政治情勢的重要媒介。民眾更透過媒體的資訊,一點一滴,亦是受教育的過程,瞭解整體情勢,盱衡全局,我們因此進而可以期待這些讀者成為一個個在民主政體中審慎判斷的好公民。
然而,隨著媒體的快速發展,全天候電視新聞、網路媒體、智慧型手機更擴展了訊息的及時性與緊密性。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可以隨時被放大檢視、反覆播送。政治人物無論是私下談話、家裡電費、不經意口頭禪,甚至一個手勢,一張臭臉,都可以成為民眾反覆觀看、討論的話題。政論性節目、新聞談話節目緊接著追逐這些話題,邀請名嘴、專家座談,讓一個原本看似無關痛癢的小爭議,宛如傑克魔豆般,瞬間就可以成為參天大樹。
不僅如此,再加上部分媒體的政治立場,順著放大效應,進行選擇性的扭曲、著墨,致使敵對陣營的政治人物只要一有瑕疵,更是被「局部放大」,讓民眾只圍繞在那些細紋上,而忘了政策原來的面貌。縱使真有小錯應責,但是往往被誇張為滔天大罪,譬如,一個政策幕僚的偷情,可以用頭版、二版反覆鞭之。
當政治人物排除阻礙,貫徹理念時,媒體批評為:「自我感覺良好」;當政治人物順應民意,朝令夕改時,又有媒體批評為:「逢迎民意,沒有擔當」。政治人物如父子騎驢,無論怎麼騎,媒體都可以自詡為正義之士,夸夸其詞。或許有人認為,政治人物本應依照理念,堅持下去。可是,在媒體放大、局部放大的推波助瀾下,有多少的政治人物可以硬挺下去?政治是現實的,政治人物的權力來自於人民的投票託付。當媒體「創造」、「塑造」特定民意時,這些政治人物如何能夠攖這些媒體之鋒呢?
本文並非意圖在媒體一隅,為政治人物辯護,批評媒體。本文更關心的是,然後呢?民主政治仍然需要政治領袖,可是當媒體告我們這些領袖不是無能就是無恥,民眾該怎麼辦?公民社會本身應該期待什麼樣的政治領袖?政治領袖應該如何培養呢?政治領袖與民意、媒體之間的關係,又應該是如何呢?這些都是台灣民主政治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筆者未能逐一仔細回答,不過提出一些個人淺見,希望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人,特別是媒體人能重視這些問題。
就新聞媒體的報導而言,筆者認為傳播教育中的新聞客觀、中立,求真、求實,平衡報導等標準,應該仍然堅持。特別對於重要報紙、電子媒體,應該有一定的媒體自律或公民組織,不定期地提出觀察報告,客觀呈現新聞處理方式是否適當。而非放任特定媒體描述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分裂我們的社會,美國福斯電台的惡果,應當警惕。
其次,在政治領袖的培養上,政治人物接受民意託付,承擔領導責任。不應只是處處順著多數走,果真如此,只要發展技術,隨時統計最高民意即可。一個好的政治領袖,除了基本學養外,應該要有一套價值信念,才不會隨波逐流。培養價值信念的方式之一,就是「閱讀古書」。透過與過往的偉大心靈對話,才能從一個時空脈絡的延續性,永恆價值的視野,來處理現實世界的事物。這像是站在高山頂峰往下看,比較容易區分出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枝微末節。民主的危險之一,就是從眾,凡事跟著多數、流行風走。可是隨著物換星移,昨是今非、昨非今是,屢見不鮮。所以,唯有從一些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經典中,從中學習智慧與自信,才能面對各種挑戰。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除了政治領袖的信念外,民主政治就是要能與民眾溝通,將自己的想法與主張,成功地說服群眾,共同朝向一個好的目標。這在西方古典世界裡,這門學問稱為「修辭」。成功的修辭,絕不會只是耍耍嘴皮子,最基本的,要能兼顧論理、情感、人格等說服三大要素,所以不是玩文字遊戲而已。這也是過往追求學問的人較少強調的地方,但是順應民主政治,理應強化學習。我們才能期待正義之士出類拔萃,成為我們社會的政治領袖。
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雖然號稱寧靜革命,但事實上,也是許許多多民主先行者以生命、青春所換來的。我們珍惜民主政治所帶來的自由、平等與幸福,正因我們知道這些得來不易,所以,如何讓民主政治走得更長、更穩,這是大家應該重視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