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201202 第二堂課:討論公共爭議問題

星期一早上,似乎特別難起床。原本鬧鐘預定在六點十分,結果竟然沒有聽到,直到六點四十分才驚醒,匆忙間趕著搭計程車,衝去火車站搭校車,還好總算趕到,虛驚一場。

第二堂的重點在於「討論公共爭議」,主要從二個方面來談:

一,為何要關心公共議題?

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性交易除罪化?安樂死合法化?....很多爭議似乎離我們有些遙遠。我們所受的教育也不太要求我們關心這些事情,好好讀書、找個好人嫁、找個好工作似乎更重要。因此,我們提到關心公共議題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可能有一天,我們也是當事者,甚至我們是受害者。所以彼此之間應該互相幫助,避免我們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或者我們受害時,別人也無動於衷。
(二)要社會更好,必須從我們的關心、判斷與行動開始。不關心,就無從瞭解與作出判斷,不作判斷,如何可能產生有意義的行動。沒有行動,我們就不能指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美好。所以,這是我們改善社會的開始。
(三)關心公共議題,讓我們成為社會的一份子,使我們的生命在群體中延續。一個人只是顧著自己的私事,這在古希臘雅典時代,不被認為是一個真正的自由人。因為還只是被私務牽絆,沒有「自由」可言。關心公共事務,讓我們面對整個社群,在人群中活著,展現我們的生命。

二,如何思考公共議題?

我們這堂課希望思考公共議題的方式,是透過正反討論、審議的方式。我們理由如下:
(一)正反討論,破除成見。蘇格拉底有一個著名的問答方式,稱為蘇格拉底問答法。他喜歡到處詢問人們什麼是正義?什麼是虔敬?什麼是勇敢?然後,對方回答為A時,他會問,A可能有不恰當的時候。對方又回答可能為B時,蘇格拉底又指出B的問題。最後對方要蘇格拉底自己提出答案時,蘇格拉底又兩手一攤,說我也不知道。
這也不是單純的鬧場。蘇格拉底自認為這是他之所以成為雅典人裡最聰明的人。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可是惟有蘇格拉底「知道」自己不知道,遠勝於其它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我們會有很多成見,以為知道事情的答案。但是,這些可能只是一些偏見而已,需要更進一步的省思。需要蘇格拉底式的質疑,讓我們破除一些既有的偏見。

(二)正反討論可以幫助我們更能瞭解理解正反理由的問題。當我們支持廢除死刑時,若能從贊成死刑的角度來思考,或者可找出贊成死刑理由上的缺失。

(三)正反討論幫助我們更認識事物的真相。密爾(John S. Mill)認為事情大抵都是有對有錯,所以,正反討論可以釐出這些道理的優缺。

(四)「總是傾聽對方」是討論政治、道德議題的良好的態度。因為這些事物牽涉的面向甚廣,唯有廣納他人意見方,才能避免盲點。

(五)透過諸人的討論,同時也是民主正當性的來源。若有些人不參與,等於抹殺了這些人的政治權利。鼓勵眾人參與審議,最後的決策,是大家討論過得,也比較容易獲得支持。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一章的介紹:

首先,提到颶風過後的重建問題,到底商家可不可以漲價?這是符合供需法則,加速災區重建,還是一種貪婪的表現呢?

我希望強調這本書的三個主軸:自由、福祉與美德,這是貫穿這本書公共議題的三個角度。

有的主張,強調的是自由。譬如:商家有提高價錢的自由;有人會主張,災後的窮人失去購買必須商品的自由。

有的主張是福祉:譬如災後的漲價有助於加速重建,這是造福災民;有的則認為,災民被剝兩層皮,苦上加苦,何來好處可言?

有的則主張:這不是自由,也不是福祉問題。根本就是道德問題。有人利用災難發財,我們應該予以譴責,社會不能沒有德行,否則社會很快會崩潰。試想,一個社會不再鼓勵美德,人人只會根據利益法則,誰要犧牲奉獻?誰要作虧本的事?社會無從存在,而且得不到利益者,就用非法的方式,沒有更高的規範可以管束。

本書的特色在強調「美德」的重要性,這裡的美德,跟我們一般的道德有些雷同處,但還是稍稍有不一樣。美德意指除了道德意涵,也有完滿成功之意。譬如:一個老師的美德,可能是教好學生。這是美德與道德稍有些不同。

緊接著,該書討論到有兩種討論政治爭議的方式:
一,現實問題。
二,假設性的問題。

現實問題,好處在於比較具體。而假設性問題,則有點像是實驗室裡的研究,「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或是「排除其它變因」,針對研究的焦點進行討論。好處是比較容易對焦。

於是,我們進入電車的有趣討論。

下次上課我們會把這個電車討論,在擴大一些,詢問同學的答案。

也請各分組同學開始找題目了,呵呵,學期是過很快的!屆時,就由各位上台報告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