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為何參與政治,可以培養德性?

亞里斯多德認為參與政治生活,可以獲得德性的完滿,過著幸福的生活。換言之,政治人物是德性充分發揮的人,並且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個答案很奇怪,也很難讓人接受。當然,這種答案是否正確,至少有兩種求證的方式,一種是詢問這些政治人物是否認為自己過得是幸福的生活。另一種,則是評估一下,政治人物是否被認為有德性的人。

我們翻翻政治人物的口述報導,特別是成功在位者,我的印象所及,確實有許多感恩、知足、再努力的幸福感言。諸如他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有機會為民服務,幫助人們改善生活之類。但是,也聽聞不少政治人物感嘆,這種工作真不是人做的,馬不停蹄的操勞,周旋在人群當中,非常勞累。

但事,一般人對於政治人物的德性完滿,就不以為然了。我們看過許多民調,政治人物或者國會議員,往往被視為最不值得信賴的人。很多人會把政治的骯髒、污穢、腐敗與這些政治人物結合起來。

但是,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要認為人透過政治生活得以發展完滿德性呢?這是什麼意思?

其實,我們可以反過來說,要如何發展德性呢?如何成為一個成熟、穩重、中庸、勇敢、明智…..這些有德之人呢?

很多人可能會提到「教育」。確實,經過一定的引導,才能有指引的方向。可是,光是上過一百堂的公民品德課,可以讓我們獲得德性嗎?看過一百本的德性書,就可以成為聖人嗎?這好像又有點荒謬。

那麼如何成為有德性的人呢?

「實踐?」「練習?」

對,亞里斯多德就是認為德性是要靠實踐、練習才能得以發展。這也是非常符合常識的觀點。甚至,如果現在還沒有辦法接受政治生活與德性放在一起。那麼用「公共生活」來代替。這時可能有人問,為何家庭生活不可以呢?這算不算是公共生活呢?其實,中國文化中,個人培養德性,確實是從家庭生活開始。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齊家到治國,這都是有緊密關連性的。不過,在亞里斯多德的世界中,他更重視「平等的」城邦的生活。換言之,他認為家庭互動,德性的發展是有限的。家庭中因為有主奴、夫婦、親子關係,很可能媽媽說的,小朋友不敢反抗。也不會太強調理性思辨、平等審議,而可能是爸爸說了就算。所以,家庭生活比較不能培養真正獨立自主的人格。

可是在公共生活就不一樣,在平等的基礎上,我們各自有各自的想法,為了共同生活,我們開始討論,共同審議,找出共同的目標,為了共同的福祉而努力。在這過程中,我們開始要學會傾聽、接納不同觀點、思辨、判斷等,進而學習包容、瞭解、明智、中庸之道等等德性。這些都是要在平等的城邦生活中學習才能獲得。而不是在冥想與私人生活中得到。

而亞里斯多德對於人的預設,認為人要發展圓滿,就是要把人的天生秉負發揚光大。而他認為人依其天性是政治的動物,這裡的政治,就是因為人獨有「理性言說」的能力。所以,要把理性言說能力發揚光大,才能彰顯人的特質。當然,我們也可以由理性思辨,透過書寫的方式來表達。跟人用文字來對話,來學習,這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

歷經這樣的學習、實踐,然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青澀害羞的青年人成為一個成熟懂事,善於表達的公民,這就是人的特質的完滿。這也是為何亞里斯多德認為人必須透過政治參與才能獲得這些德性,成為德性完滿的人。

不過,回到現實。這些被人討厭的政治人物到底怎麼了?我想有幾個理由,供參考,但我還沒有定論。第一,我們喜歡或討厭一些政治人物,往往因為我們的黨派立場。所以,對他們的批評,未盡公允。我們討厭的政治人物,說不定有很多人還推崇有加呢!否則,怎麼選得上呢?其次,即使神都會犯錯,許多神話故事都有這樣的例子。更何況人!但是,政治人物的錯,因為是公眾人物,所以犯的錯,大家都知道,而且因為權力較大,所以通常罪行也比較大。舉例而言,我們應該同意,一般有婚外情的比例,政治人物應該不是最高。否則,早就被狗仔隊拍不完了。但是,只要一有消息,媒體立刻大幅報導。而一般人則很少人有興趣作狗仔跟蹤。

第三,其實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完滿,跟我們的聖人概念,還是有些差別。亞里斯多德會認為口才好,也是一種德性展現。就是將演說能力,發展到一個成熟的境界。但是,這跟道德其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用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會認為這是一種德性的完善,或者更精確地說,發展出一種德「行」,一種外在好的行為,表現傑出。所以,也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道德完滿的聖人,而只是一種有良好德行的紳士、公民。

沒有留言: